ㄧ、牙齦炎 vs. 牙周炎 vs. 牙周病:有什麼不同?
1.牙齦炎(Gingivitis)
是牙周病的早期階段,主要由於牙菌斑堆積在牙齒與牙齦交界處,導致牙齦發炎。典型症狀包括牙齦紅腫、刷牙或使用牙線時出血,甚至可能在沒有明顯刺激的情況下出血。由於牙齦炎通常不會引起疼痛,所以很多人容易忽略它。雖然牙齦炎本身不會造成牙齒鬆動,但若不及時治療,發炎可能擴散至更深層的牙周組織,演變成牙周炎。
2.牙周炎(Periodontitis)
當牙齦炎持續未改善,細菌會深入牙齦下方,破壞支撐牙齒的牙周韌帶與齒槽骨,這時就會發展成牙周炎。牙周炎的特徵是牙齦萎縮、牙齦與牙齒間形成牙周囊袋,囊袋內容易堆積細菌與膿液,進一步加重發炎與骨骼破壞。牙周炎可能導致牙齒開始鬆動,並出現口臭、牙齦疼痛或化膿等症狀,如果沒有積極治療,牙周炎會導致牙齒喪失。
3.牙周病(Periodontal Disease)
廣義的牙周病涵蓋了牙齦炎與牙周炎,是一系列影響牙周組織的總稱。牙周病是由牙菌斑的積聚引起或加重的口腔疾病,特別是牙周炎與厭氧菌相關(Porphyromonas gingivalis、Bacteroides forsythus、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)。牙周病嚴重時,齒槽骨遭到破壞,導致牙齒無法穩固在牙床內,最終可能發生牙齒脫落。研究顯示,嚴重牙周病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,因此絕對不可以輕忽。

二、哪五種口腔狀況出現,需要特別留意?
1.牙齦紅腫、出血
牙齦紅腫與出血通常是牙齦炎的早期徵兆,當牙菌斑未被清潔乾淨,細菌會刺激牙齦組織,引發發炎反應,導致牙齦腫脹、變紅,甚至在刷牙或使用牙線時出血。如果不加以控制,牙齦炎就可能進一步發展為牙周炎,影響牙周組織,增加牙齒鬆動的風險。
2.牙齦退縮,使牙齒看起來變長
牙齦退縮指的是牙齦組織逐漸萎縮,使牙根部分暴露,導致牙齒看起來變長。這可能是牙周炎的結果,也可能與刷牙方式不當有關,使用過硬的牙刷或刷牙過於用力,就很容易發生這種狀況。此外,吸菸、嚼食檳榔,也可能影響牙齦健康。牙齦退縮不僅影響美觀,還會增加牙齒敏感與蛀牙風險。
3.口腔異味(口臭)
口臭的主要原因來自於細菌分解口腔內的食物殘渣,特別是牙菌斑、牙周病、舌苔或蛀牙中的細菌。當細菌產生硫化合物時,口腔就會散發異味。此外,長期口乾、吸菸、不良飲食習慣、鼻竇感染或胃食道逆流等問題,也可能導致口臭。
4.咀嚼時牙齦疼痛
若在進食或咀嚼時感到牙齦疼痛,可能代表牙齦正處於發炎狀態,例如牙周病、牙齦膿腫或智齒發炎。當牙菌斑深入牙齦下方,可能形成牙周囊袋,造成細菌滋生,導致感染與腫痛。此外,牙齦創傷(如食物刮傷、口腔潰瘍),也可能導致咀嚼時疼痛。
5.牙齒變得敏感甚至開始鬆動
牙齒敏感通常與牙釉質磨損或牙根暴露有關,可能是因為牙齦退縮、刷牙過度用力、牙齒咬合不正、夜間磨牙所導致。如果牙齒開始鬆動,則可能是牙周病已進入晚期,牙槽骨與牙周韌帶受到破壞,無法穩固支撐牙齒。若未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牙齒脫落,影響日常生活品質。

全口重建與假牙贋復專家 葉昭孝牙醫師|台北宜蘭牙醫專業推薦
總結來說,牙齦健康對整體口腔健康至關重要,從牙齦炎、牙周炎到牙周病,每個階段的病變都可能對牙齒及牙周組織造成不可逆的損害。牙齦炎是牙周病的早期階段,若能及時透過良好的口腔清潔習慣來控制,就能避免進一步惡化為牙周炎,進而降低牙齦萎縮、牙齒鬆動甚至脫落的風險。此外,出現牙齦紅腫出血、牙齦退縮、口臭、牙齦疼痛及牙齒敏感等症狀時,應提高警覺並及早就醫,以免延誤治療時機。
預防牙周病的關鍵,在於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,包括擁有正確刷牙習慣、使用牙線或牙間刷、半年一次定期洗牙及牙科檢查,同時避免吸菸、過度飲酒及攝取過多糖分,有助於維持牙周健康,透過積極的預防與治療,才能確保牙齒的健康!
“內文為專業醫師經驗談,因各人口腔狀況不同,成效因人而異,若有問題請跟從專業醫師評估指引
歡迎透過 「線上預約」留下資料 ,來診所讓我幫您評估吧!
References:
Overview: Gingivitis and periodontitis
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books/NBK279593/
Periodontal disease
https://pmc.ncbi.nlm.nih.gov/articles/PMC1127686/pdf/36.pdf